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眼底的憂鬱

隔壁女生一個人的下午茶,瞄了一眼我的餐桌後,也點了一瓶月桂冠。
真好。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小說

這世上就是有一類俗物,不甘於事物本身就只是事物本身的樣子,硬得賦予事物不屬於他們的額外意義,好像這樣才會比較有看頭。我就是這種人。

一貫隨心情喜好選書的瀟灑,到了年終的最後一本──其實也不過是日期的界限而已──總會突然謹慎起來。平日嚮往無所事事,到了這個時候反而擔心一整年下來累積的閱畢書單看起來過餘無所事事。

說到底閱讀無非如同看電視、跑步、逛街、插花、騎馬,不過是眾多嗜好的其中一種,但花費這麼多時間從事的行為若看起來僅僅是在殺時間而已,也太過傷人。

2015 擔負著自我感覺良好的這本書,是范銘如教授的《空間 文本 政治》。就跟張教練和Tiger在年末給我的指導一樣,除了是份嚴肅看待的功課,同時重新檢驗自己的缺乏。學習若不帶著自省,進步便好似缺乏踏實感。前者留給我幾本待讀清單,後者是身上的瘀青。

近年陸續聽聞一些個有才有德有能的人生病、意外、過世的消息,總想著我這樣身體健康好好地活著(touch wood)的意義是什麼,我既不貢獻什麼也不創造什麼,有的也只是消耗資源跟製造垃圾。數月前開始,幫自己找了個心安理得的說法:作品不是僅因為被創造就存在,它需要被閱讀。

至此,抱著本書懶在沙發上不出門,變得理所當然意義重大。碰到地雷的承受度越來越低,對好書的胃口就越來越大。幸好有不吝提供建議的親朋好友、臉書上眾多不藏私的出版界工作者譯者、及aNobii使用者的分享,閱讀如此私密的行為,是需要靠這麼多人的幫忙才能成全。

據 aNobii 的紀錄,去年讀完了123本書,頁數共計40180,總算順利達成目標。放鬆之餘不禁揣測這努力鞭策達到的數字裡面,不知是否暗含上天慈悲示下的明牌(俗物其實並非自謙),支撐更無所事事的夢想。

今年的第一本書應該也會做作地挑選,手上讀到一半的是木心的《散文一集》,但是《生命之歌》或是《我是貓》好像也能具代表性。可以這麼任性地東挑西揀,明目張膽地水性楊花,愛與誰相好就挑來跟他相好一陣子,大概就是閱讀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忽然之間

在這個所有需要矯正的女孩都叫正妹
刻意耍帥的男生都叫帥哥的畸形(寬容)世界
最令人心滿意足的夜晚
是微醺地開著KKBOX對著牙刷唱歌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生塊叉燒好過生妳


生塊叉燒好過生妳


Page 128

妳幹嘛為了自然的東西丟臉?妳為什麼要為自己的身體丟臉?如果妳為自己的身體丟臉,就是羞辱自己。妳羞辱自己,每個人也會羞辱妳。


Page 283

我選擇相信友誼的力量。相信只要有個朋友辜負妳,就會有個不會辜負你的朋友出現。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Page 26

進了書房,年輕人仍然像貓似的微微駝著背,在房裡的一張椅子坐了下來。⋯⋯他從小就缺乏自信,不論是出身或是學歷,甚至外貌都讓他有強烈的自卑感。

Page 35

決定自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Page 91

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會自大自誇的。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變得驕傲,刻意誇耀自己是優秀的。如果不這麼做,他怕身邊沒有人會認同「這樣的自己」。這完全就是優越情結。

Page 95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無論性別、年齡、知識、經驗、外表,可以說根本沒有人是一模一樣的。就勇敢承認跟其他人之間有差異吧。不過,我們大家雖然不同,卻是平等的。

Page 111

所謂追求卓越,並不是透過跟其他人的競爭來實現的。

Page 127

我們人類還不至於脆弱到任由決定論中的創傷來操控自己。

Page 234

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接納原本的「這個我」,而且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改變的「勇氣」。這就是接納自我。

Page 235

我們並非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氣」而已。所有問題的關鍵就在「勇氣」。

Page 258

對人類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

Page 267

拒絕接受平凡的你,恐怕是把「平凡」和「無能」畫上了等號吧?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Page 269

人生如果就像一場登山攻頂的活動,那麼人生將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在「半路上」。也就是當你征服那座山之後,「真正的人生」才開始,在那之前的上坡路只不過是「虛假的我」所度過的「虛假的人生」。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燒糖球

向田邦子在《點心時間》描述在仙台時爸爸迷上的燒糖球,根本就是台南的椪糖嘛。


台灣跟日本,的確是比跟中國近很多呀!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阿嬤

晚上在家裡讀的是《你走了以後》,白天在診所抽空看《父親的道歉信》。很容易不小心把愛麗絲的阿嬤艾爾史佩絲跟向田邦子的阿嬤搞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