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台灣的陶瓷重鎮,有說不出的親切感。據說我小時候,曾住過一陣子的鶯歌,當在溪裡邊躲在大大的植物葉片下的鄉野快樂小孩,雖然我一點印象都沒有,腦中的記憶,跟大家一樣,都是逢年過節家人聚餐時,聽著大人一遍又一遍敘述出的童年趣事,自動轉換成影像而成的。
等候開始長記憶的時候,是父親、伯父、奶奶帶著我跟妹妹一年一度拜訪伯父居住在鶯歌的換帖兄弟,那時對鶯歌微薄的陶瓷產地印象,完全出自於奶奶家中缺少的碗盤都是由換帖兄弟那裡供應。除此之外,僅僅是古老的街道,陰暗的磚造房舍。
後來雜誌編輯的課程,蔡詩萍老師吩咐下來的作業,規定每組必須交出一本手做雜誌。愛玩的我們,在某人提議作鶯歌的陶瓷文化時,全體覆議通過。那時跑了幾趟鶯歌,採訪到對自信的作品熱忱的藝術家,開始懂徳領略陶瓷之美,體會藝術路程的艱辛。
後來好久都不曾去過了,直到那個政府太晚宣佈要補上班的日子,因為原本嘴裡唸著想去看看「鶯歌國際陶瓷嘉年華」而卻又必須被迫上班,想著也許趁著那個週六去,可以避掉人擠人的煩躁。沒有想到,去鶯歌對居住在上中山高跟北二高的非常便捷的我們來說,是這麼的便利。
後來好久都不曾去過了,直到那個政府太晚宣佈要補上班的日子,因為原本嘴裡唸著想去看看「鶯歌國際陶瓷嘉年華」而卻又必須被迫上班,想著也許趁著那個週六去,可以避掉人擠人的煩躁。沒有想到,去鶯歌對居住在上中山高跟北二高的非常便捷的我們來說,是這麼的便利。
不曉得這到的時間太晚﹝快四點﹞、還是真的很多人被叫去上班的緣故,對一個有活動的景點來說,人實在不多。但是因應嘉年華會活動,有許多名產擺攤,看到重整過後乾淨整潔的鶯歌老街、各項人文藝術氣息的小店、保存著古早風味的牛車巷、新建的商場、方便的停車規劃,對於發展觀光來說,鶯歌鎮真的是設計規劃的很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這個以陶瓷為號招的城鎮,只要花少少的費用,就可以體會手拉坏的製作,各式各樣的杯盤碗盤,都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購得,國際級的藝術品跟展覽中心,也可以一眼看盡,吃牛肉麵就送麵碗、喝咖啡送杯子,這樣海派卻理所當然的作風,當然也只有在這裡體會的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